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介
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。面向河北省和我国农业绿色生产和产业需求,开展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、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。
现有在职职工88人,其中,研究员24人、副研究员29人;博士36人、硕士34人;博士生导师2人,硕士生导师10人;省高端人才1人,省管优秀专家1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,省突贡专家2人,省拔尖人才(专技)1人, 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,省“三三三人才工程”二层次人选5人。在植物病害、植物虫害、农药应用、病害生防、农业线虫、微生物杀虫剂、天敌昆虫、综合防治等研究与成果示范方面形成一支精干的科技人才队伍。
依托本所建有“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”“国家植物保护保定观测站”“国家农作物(玉米)品种区域试验抗性鉴定站”“国家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库(河北)”“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创新中心”
“河北省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国际科技联合研究中心”。建立和完善了“微生物农药发酵工艺和中试、抑病防虫功能基因分析、农药剂型研制和产品加工、抗虫抗病生物测定标准化、农药残留检测与活性物质分析”五个研发平台。拥有实验室10000余㎡、人工气候室300㎡、温室2000余㎡;仪器设备761台(套),价值4186万元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承担各级各类课题225项,其中,国家级项目58项,包括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(农业)科研专项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3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双减”专项课题3项、行业科研专项课题4项、转基因专项课题2项。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3项,其中,主持完成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4项,农科院青年科技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;参加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5项、三等奖2项,其他奖励3项。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7件、实用新型专利8件,主持编制农业行业标准4项、地方标准14项,发表学术论文485篇,其中,SCI源论文101篇,出版图书17册。
研究所与比利时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保持着合作联系,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。在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规律、生物防治、农业线虫、植物病毒、病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、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,是“全国农业百强研究所”。连续20余年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省级文明单位”称号,被省政府授予“先进集体”荣誉称号。
研究所依托5个示范基地、6个院市合作项目、5个创新驿站、12个三区科技项目、1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、53个保定市科技特派员项目,在我省11个市40余个区县的主要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开展应邀、应急、应时科技服务,同时针对主粮作物、设施蔬菜、果树、中药材等作物提出病虫草害防控技术20项。
每年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近100余次,培训农民及技术骨干6000余人次。通过电话、微信等解答技术问题,每年直接接受服务农民达10万人次。在河北农民频道“农博士在行动”、燕赵农科APP及市、县电视台报道或播出我所专家讲座 20次以上。
围绕全省特优区布局,集中打造了“顺平环京津鲜桃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”“任县冷棚蔬菜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”“武邑县绿色韭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”“沧县小麦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”和“饶阳精品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”。与饶阳、抚宁等地合作共建了“品牌蔬菜工作站”,以蔬菜绿色安全优质生产和高端品牌建设为宗旨,实现了“政府+科研机构+新型经营主体+营销企业”的合作共赢机制。
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大力推进科技与扶贫结合,先后组织两批专家赴张家口崇礼区南窑村开展驻村精准扶贫,获得“河北省精准脱贫先进驻村工作组”“河北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记大功个人”和“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工作队员”称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