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题目:外源添加L-脯氨酸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
发表期刊:中国农业科学
作者:赵卫松(第1),马平(通讯作者)
作者所在部门: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
内容简介:
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微生物进行互作的信号媒介,对于植物病害发生和植株生长均具有重要调控功能。论文旨在明确棉花根系分泌物 L-脯氨酸抵御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,揭示 L-脯氨酸介导的根际微生物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的互作关系,为构建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有益菌群提供新视角。通过温室盆栽试验,以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 L-脯氨酸(0、50、100、200 和 400 mmol·L-1)为试验处理,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(real-time qPCR)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(Verticillium dahliae)DNA 拷贝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,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,利用冗余分析研究土壤养分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,利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代谢途径的相关性。与空白对照相比,低浓度(50 mmol·L-1)L-脯氨酸处理不能够减轻棉花黄萎病的发生,高浓度(100、200 和 400 mmol·L-1)L-脯氨酸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下降 22.51%、60.23%和 64.23%。qPCR 结果表明,L-脯氨酸处理不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拷贝数量。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,L-脯氨酸处理后细菌多样性 Shannon 指数显著增加,真菌多样性 Shannon 指数呈下降趋势。在属水平上,L-脯氨酸处理后类诺卡氏菌属(Nocardioides)、溶杆菌属(Lysobacter)、节杆菌属(Arthrobacter)、Phycicoccus、假单胞菌属(Pseudomonas)和毛霉菌属(Mucor)的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。线性判别分析表明,除浓度为 100 mmol·L-1的 L-脯氨酸外,外源添加 L-脯氨酸处理后根际土壤微生物 KEGG 通路的富集情况发生改变。冗余分析表明,细菌群落组成受 pH、电导率、硝态氮、铵态氮和有机质显著影响,而真菌群落组成与铵态氮存在显著相关性。Spearman 相关分析表明,细菌的 KEGG 代谢通路与 pH、有机质、铵态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,而与电导率和硝态氮呈正相关关系;真菌的大部分 KEGG 代谢通路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差。外源添加适量 L-脯氨酸通过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,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,从而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,但其不能够改变病原菌数量。同时,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均与土壤养分存在相关性。